在日前召开的“贯彻落实国务院‘新36条’专题座谈会”上,全国人大常委、民建中央副主席、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,“新36条”是扩大民间投资的新契机。当前落实“新36条”的关键是推动民营企业转型,引导民营企业把握好后危机时代面临的人口城镇化、经济服务化、发展低碳化、企业信息化、产业高端化、经营国际化六大机遇,帮助中国民营企业实现从拼低价格到追求高价值、从做多到做精、从粗放式的做大向集约型的做强做大转变、从急功近利转向基业长青、从个体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、从世界工厂的“打工者”转向全球资源“整合者”的六大转变。 “在后危机时期,让民间投资接力公共投资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战略选择,而‘新36条’是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的新契机。”辜胜阻认为,相对公共投资而言,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、效率高、潜力大、可持续性强、有利于创业创新、就业效应强的特点,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与活力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,后危机时代亟需民间投资接力公共投资。 辜胜阻指出,“新36条”背景下,要引导我国民营企业充分重视人口城镇化、经济服务化、发展低碳化、企业信息化、产业高端化、经营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,积极扩大民间投资。 “人口城镇化将引发巨大内需。”辜胜阻表示,工业化创造供给,城镇化主要创造需求,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会引爆中国巨大的内需,为民企创造巨大消费市场和投资空间。据有关专家估算,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,新增投资需求6.6万亿元。如果在未来十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/3,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。 辜胜阻表示,发展低碳化会创造绿色经济产业革命新机遇,绿色经济及新能源产业将引发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,民营企业发展绿色经济、推进产品低碳化,不仅能够抓住绿色经济机遇,提升企业盈利能力,也有利于规避绿色贸易壁垒、树立良好企业公民形象。同时,产业高端化会促进民企价值链升级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机遇。数据显示,未来十年,中国将有70%的贸易额通过电子交易完成。 “落实‘新36条’关键是要推动民营企业转型,这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,更需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推进民企发展战略转型。”辜胜阻认为,激活民间投资离不开民企转型升级,这是提高民间投资能力和水平的前提和基础。对于政府来讲,要将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和细化,努力将“新36条”落到实处,切实解决政策细则缺乏、退出机制缺失、投资服务缺陷和执行监督缺位等问题。 辜胜阻认为,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制定配套措施,切实放宽民资市场准入,拓展民企发展空间,解决民间资本有钱“无处可投”的问题;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,切实化解小企业融资难,解决民企投资有需求但“无资可融”的问题;同时要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,解决民企负担重、成本高、创业难问题,使民企轻装上阵。 对于企业来讲,要认识到转型升级时尊重国际规律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。辜胜阻建议,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要借助“新36条”的政策契机,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转型:一要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,实现拼低价格向追求高价值的转变。二要从多元化战略走向归核化战略,实现做多向做精的转变,做好核心主业。三要从偏重规模扩张走向注重质量提升,实现粗放式的做大向集约式的做强做大的转变。四要从跨越式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,实现急功近利向基业长青的转变。五要从“单打独斗”走向“合作共赢”,由个体分散竞争向联盟竞合转变。六要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,由世界工厂的“打工者”向全球资源的“整合者”转变。 辜胜阻强调,核心竞争力培育是企业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。要通过核心技术开发、关键技术应用和核心管理能力创新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,在现代市场竞争中,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,才能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,才能占据价值链的有利环节、增强利润分配中的博弈能力、获取高附加值。民营企业要培育企业技术优势型核心竞争力;要通过培养自主创新习惯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、优化合作创新机制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来加强核心技术开发;要重视关键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,来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、技术优势、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。此外,民企还要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【文章来源:《江苏经济信息》第28期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