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如何“软引领”
 
    新形势下开展基层治理,要靠市场机制发挥效率优势,要靠行政部门转变职能,但也不能忽略妇联等枢纽型社会组织,特别是其志愿者队伍的“软引领”作用。在维护社会和谐、弘扬核心价值观等方面,这种作用更显重要。
    从实践经验看,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建设,大致可分为初级表层阶段、制度长效阶段、精神核心阶段,整体呈阶梯式发展。现阶段,国内相关队伍大多数还处于发展初期,关键是要清晰定位,并切实通过高端文化引领、项目专业运作、英才专题对接等方式,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准。西城区妇联在志愿者工作中突出“联”、“实”二字,引入社会资源形成服务联盟,同时推广“一对一”助老服务形式,夯实“爱心助老巾帼志愿服务行动”这一公益模式。我们还发现,50岁以上的巾帼志愿者占到总数的65%,由此引导由健康低龄老人照顾高龄空巢老人的“以老扶老”模式,效果明显。
    发挥好“软引领”作用,必须要确保志愿者组织架构规范、运行专业。互联网时代,志愿者往往以全新的群体连接方式结成“自组织”力量。应当尽量整合统筹具有共性的队伍,让这些力量提升组织效能,自觉肩负起与街道等行政组织联络的桥梁纽带作用。工作中我感到,资源合力往往来自社会组织各层级的差异化职能,以及流程化、规范化的有机运作机制,否则志愿服务就难以产生具有感召力、凝聚力的枢纽型效应,而更可能出现“两天打鱼,三天晒网”的凑合型效应。
    此外,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构成要精选,不能为了凑数而盲目组合。侧重个人兴趣和技能优势,提出适度、规范的要求,让志愿者人人具有精英性,这种“高端精英”参与越积极,“软引领”的潜力也越大。
    让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基层行政管理职能有效对接,志愿者队伍建设可视为先行军和突破口。在这方面,加快建立科学化、标准化、专业化运行机制,实现志愿者队伍“自我、自助、自律式服务”,有助于推动构建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调、公众参与”的多元主体、分责治理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。
(作者许畅为西城区妇联副主席)
 
来源:北京日报 |